你的位置:开云全站怎么充值 > 新闻动态 > 多哈空袭引国际震荡,联合国决议与全球承认催化巴以两国方案新曙光

新闻动态

多哈空袭引国际震荡,联合国决议与全球承认催化巴以两国方案新曙光

2025-10-11 22:59    点击次数:170

从多哈上空的一阵巨响开始,九月的国际政治像被敲碎的镜面,裂纹迅速向四周蔓延。9月9日,以色列空军对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一处哈马斯办公室实施空袭,导弹几乎把正在斡旋停火的谈判代表团一网打尽。卡塔尔政府当即以“侵犯主权”严词谴责,联合国政治事务部门的负责人也警告这类行动严重威胁地区和平。以色列方面辩称那里藏着哈马斯高层,内塔尼亚胡随后还放狠话:如不投降,还会再来。对一个正承担调停角色的国家出手,这不仅是战术层面的强硬,更是对区域秩序的一次冒失试探——它让本就紧张的海湾安全神经再绷一格,也在意想不到的方向触发了连锁反应。

承认潮与法理之变

不到三天,9月12日,第8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关于以色列—巴勒斯坦两国方案的决议草案,142票赞成、10票反对、12票弃权。美国投了反对票,却发现这不是安理会,没有否决权可使。决议的核心是重申两国方案、支持巴勒斯坦建国,并附上一份“纽约宣言”——要求以色列停止在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扩张。这份宣言并非凭空降临,它源自7月由法国与沙特共同主办的一场国际会议,如今被联大正式背书,等于给此前散落各地的政治立场套上了一件多边合法性的外衣。

展开剩余86%

国际法的小知识此刻派上用场:联大决议虽然多属“软法”,缺少强制力,但它塑造“国际社会的普遍意见”,对各国承认、援助、司法协作有现实牵引力。更实际的变化随之而来——9月21日,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与葡萄牙几乎同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为主权国家。西方世界的公开表态一向谨慎,此番集体转身格外醒目。英国首相基尔·斯塔默把理由归结为“推动和平进程”,加拿大总理贾斯汀·特鲁多强调人道考量,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·阿尔巴尼斯谈到“两国并存”的必要,葡萄牙外交部长则直言,这既是法律义务,也是道德责任。

更密集的一波发生在一天后。9月22日,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·马克龙在联大现场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,并带动安道尔、比利时、卢森堡、马耳他与摩纳哥同声相应。至此,全球承认巴勒斯坦的联合国成员国已达到153到156个,约占八成。对巴勒斯坦而言,这不仅是名义上的“旗帜”,还意味着能更便利地加入国际组织、申请多边援助,并在国际法庭上强化自身的立场与举证资源。政治承认与国际司法场域的互动,构成另一条通往“事实国家化”的路径。

强硬路线与国内困局

承认浪潮加速的以色列政府的姿态更加刚硬。9月11日起,内塔尼亚胡公开表态:约旦河以西绝不允许巴勒斯坦国存在,并扬言要吞并整个西岸。9月17日,他在联大演讲里警告,任何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都会付出“沉重代价”。而在9月12日决议通过的前一天,他已签字批准对加沙的新一轮空袭。

这种强硬并非新生。自2009年第二次上台以来,内塔尼亚胡就推动了西岸定居点的扩张,把安全议题置于一切之上。问题是,国内经济并未因此更稳,通胀率攀到5%,股市与投资信心受冲击,街头示威不断,议会反对派穷追猛打。利库德集团的票仓需要安全议题的持续发酵,但国际孤立加深,美国虽然提供情报支持,国会内部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。强硬路线一端牵着选举政治,另一端牵着外交孤立的代价,难以摆脱“以战谋稳”的循环。

两国方案回潮与外交版图重绘

把时间线再拉回到9月12日之后,人们很容易忽略一个“程序性却影响深远”的细节:联大把七月那份由法国与沙特牵头的多边会议成果升级为“全体认可”。这相当于用联合国这个最大的政治舞台,把原则性共识转化为各国外交部可以操作的政策指南。发展中国家与全球南方阵营此前已广泛支持巴勒斯坦,如今西欧国家的集体跟进,无形中拆除了长年累积的“地域分歧”。

这里也可以补一则制度常识:一国承认另一国,在国际法上采“单方行为”的结构,不必以第三方同意为要件;而当承认数量达到压倒性水平时,国际司法机构在判定管辖权、国家责任时,往往更倾向承认方的“多数共识”。换句话说,142票的联大决议、153到156个承认国,虽不能直接改变地面事实,却能改变“合法性的天平”。

海湾安全的新棋局

多哈遇袭后,海湾国家对外部安全承诺的信任显著下滑。9月17日,沙特阿拉伯与巴基斯坦在利雅得签署战略互防协议,王储穆罕默德·本·萨勒曼和总理谢赫巴兹·谢里夫亲笔签字,明确规定:任何一方遭攻击,视为对双方的侵略。协议内容还涉及情报共享与联合军演,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表态,如果需要,核程序会向沙特开放。此举被广泛解读为巴基斯坦“核伞”的外延化,给美国在中东的同盟体系敲了警钟:单一依赖某个安全供给者的时代,正在被“多边对冲”取代。

沙特过去在安全上高度倚赖华盛顿,如今却倾向保持多元选项,不再押注以色列。如果说两国方案的联大决议是政治层面的风向标,那么沙巴互防协议就是军事安全层面的地壳运动。二者叠加,让以色列在推进吞并西岸、维持地区战略优势方面面临更坚硬的外部约束。压力虽未让政策立刻转向,却明显抬高了继续冒进的成本。

对华摩擦的外溢与算计

在对外空间受限的背景下,以色列的火气部分投向中国。9月16日,以色列未来党议员博阿兹·托波罗夫斯基飞抵台北参加研讨会,高调鼓吹所谓“民主联盟”——这已是他2024年内继4月之后的再次访台。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第一时间以电话方式向以色列外交部交涉,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中以建交的政治基础;9月20日,大使馆网站发布声明,谴责其言行属挑衅,并警告不要损害中国核心利益。

从操作层面这并非一名议员的“个人行为”。内塔尼亚胡政府的默许,更多是向华盛顿释放“立场信号”:在巴以问题上中国投了联大赞成票、持续呼吁停火并推动两国方案,因此通过台湾议题触碰中国“软肋”,既能转移外界视线,也试图换取美方在安理会的更强背书。只是这步棋算计偏重政治姿态,轻估了经贸现实。中以去年贸易额超过200亿美元,高科技合作领域交织甚密;内塔尼亚胡口头上把国内困境推给所谓对华“不公平竞争”,实则难以在产业与资本层面付诸“脱钩”。中国方面保持克制,却明确指出一个中国原则写入两国公报,等于提醒对方:在核心利益上玩火,必然影响双边关系的整体稳定。

话语权之争与民意的回流

把各条线索收拢在一起会发现:从联大通过两国方案决议,到英加澳葡、再到法、安道尔、比利时、卢森堡、马耳他、摩纳哥集体承认,西方舆论场出现了“迟到的同步”。早些年,这种立场主要来自全球南方,如今欧美的表态让“支持巴勒斯坦建国”成为主流话语。原因并不神秘:多哈空袭、加沙新一轮轰炸让“人道灾难”的画面直击公众;另内塔尼亚胡在9月11日、17日连续放出的强硬言论,使“永不允许巴勒斯坦国存在”的信号与吞并西岸的企图摆上台面。这在欧洲政界很难被选民长期接受,尤其是在联合国内已有明确投票结果之后。

联大不是安理会,决议本身无法强制改变战场态势。但一旦承认达到八成国家,巴勒斯坦在国际法院、国际刑事法院以及各类专门机构中的“话语权”与“诉求能见度”会显著提升。法理架构的变化,往往滞后,却具有持续影响力。

安全困境与政治回旋

内塔尼亚胡政府的选择空间在收缩。对内,需要以安全议题凝聚支持、对冲经济5%通胀带来的民怨;对外,则面临承认浪潮、沙巴互防、美国国会质疑与中国立场相合的多边压力。强硬言行短期能稳固基本盘,却把更多中间选民与潜在伙伴推向远方。以色列试图用威慑把对手压回谈判桌,结果却让更多国家在法律与外交层面为巴勒斯坦“补课”,这就是政策外溢的讽刺。

制度化的路径与可能的出路

两国方案并非新概念,但9月12日的联大决议、7月法沙会议的成果“纽约宣言”、以及9月21日与22日的承认潮,使这一方案在多边舞台完成了“程序化再确认”。如果把国际政治比作一盘棋,硬实力是中盘的搏杀,程序与法理则像棋谱,决定了何种落子能得到多数旁观者的认可。对巴勒斯坦而言,承认国增至153到156个,意味着在金融援助、机构席位、司法共谋方面的门越开越大;对以色列而言,继续扩张定居点已不只是“地面事实”的问题,更会被持续记录在案,影响其在国际法庭上所有与占领、战争行为相关的辩护。

区域层面,沙特与巴基斯坦的互防协议释放了一个冷静却清晰的信号:既然袭击多哈可以发生,那么“他人之矛”也可能成为“我之盾”。在核能力可被“程序性开放”的暗示之下,中东若想避免安全困局蔓延,唯一可接受的路径只剩下“降温—谈判—监督”的三步走。否则,任何一记“战术成功”,都会在政治与法理上换来更沉重的反弹。

风向与现实之间

对比两端的策略可以看得更清楚:联大与欧洲多国以“承认 宣言”的方式塑造法理与舆论重心,强调停火、人道与两国并存;内塔尼亚胡则通过空袭、警告与反制外交抓取安全话题主导权。短期后者更具爆炸力;长期前者更能重塑国际秩序的基线。美国在其中的角色显得尴尬:反对联大决议、继续提供支持,但同时在国会层面出现质疑声,对盟友网络的承诺可信度遭遇检验。卡塔尔事件之后,海湾的“警铃效应”让更多国家选择战略分散,而不是单线依赖。

如果要给这个九月一个被历史记住的坐标,大概是“承认成为主语”的时刻。政治上的多数与道义上的多数第一次在广场上合流,哪怕战火未熄,也让人看到了另一条可能的通道。对于任何试图用“永久例外”解释现实的人,这样的多数会是长期压力。“纸终难掩火”,当国际共识以票数、以宣言、以互防条约的形式逐一落地,任何拒绝面对的政策都要为后续的孤立、诉讼与成本买单。九月的裂纹继续扩展,但也为未来的修复预留了路径:在承认与法理的框架里回到谈判桌,或许才是走出强硬循环的起点。

发布于:天津市